| A.①② |
| B.①④ |
| C.②③ |
| D.②④ |
| A.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|
| B.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|
| C.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|
| D.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|
| A.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|
| B.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行使主权 |
| C.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|
| D.都实行自治管理和行政自主 |
| A.平津战役 | B.淞沪会战 | C.渡江战役 | D.百团大战 |
| A.遵义会议后,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|
| B.遵义会议,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|
| C.中国革命在此前彻底失败,必须从头再来 |
| D.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,前途不容乐观 |
| A.依靠道德力量治国 |
| B.科举制的不断发展 |
| C.中央集权制的强化 |
| D.贵族统治的血统渊源 |
| A.①② | B.②③ | C.①④ | D.③④ |
| A.都是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制度 |
| B.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|
| C.地方长官都通过任命产生 |
| D.都为统治者的统治提供了制度保障 |
| A.个人和家族 | B.家族和天下 |
| C.国家和天下 | D.个人和天下 |
| A.分封制影响 | B.宗法制影响 |
| C.郡县制影响 | D.皇权专制的影响 |
| A.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|
| B.工业化开始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有汽船、火车等 |
| C.生产力发展对交通工具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|
| D.生产力发展为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|
| A.牛顿力学的推算 | B.哥白尼“日心说”的推算 |
| C.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| D.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|
| A.①② | B.①③ | C.②③ | D.③④ |
| A.革命史观 | B.现代化史观 | C.全球史观 | D.阶级斗争史观 |
| A.一种思潮消亡,另一种思潮兴起,几种思潮相继独立存在 |
| B.几种思潮同时并存,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|
| C.某一时期可能几种思潮并存,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|
| D.马克思主义思潮成为主流后,其他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|
| A.进行革命斗争,反对独裁专制 | B.建立革命政党,发动工农群众 |
| C.发动启蒙运动,解放民众思想 | D.提倡学术自由,普及白话文章 |
| A.为官清廉正直 | B.关心人民疾苦 |
| C.坚决抗击外来侵略 | D.主张开眼看世界 |
| A.农业文明时代生产力不发达 |
| B.道路阻隔,交通不便 |
| C.西方国家统治者拒斥 |
| D.中国不愿意把先进技术传播给西方国家 |
| A.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 |
| B.制天命而用之 |
| C.天人感应,君权神授 |
| D.为天下之大害者,君而已矣 |
| A.佛学 | B.法学 | C.道学 | D.理学 |
| A.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(拱)之。” |
| B.“以德兼人者王,以力兼人者弱,以富兼人者贫。” |
| C.“诸不在六艺之科、孔子之术者,皆绝其道,勿使并进。” |
| D.“我之出而仕也,为天下,非为君也。” |
| A.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| B.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到法律 |
| C.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| D.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|
| A.使用字母文字是欧洲分裂成许多国家的主要原因 |
| B.汉字有双重特性:实用性和艺术性 |
| C.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|
| D.字母文字有艺术性而没有实用性 |
| A.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|
| B.雨果认为中国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|
| C.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|
| D.雨果指出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|
| A.逐渐平民化 | B.逐渐贵族化 |
| C.逐渐神秘化 | D.逐渐宗教化 |
| A.批判封建皇权 | B.反对尊孔复古 |
| C.捍卫《临时约法》 | D.倡导科学精神 |
| A.晚清(百日维新)模式——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|
| B.孙中山模式(议会民主)——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|
| C.毛泽东模式——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|
| D.邓小平模式——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|
| A.马克思主义 | B.自由恋爱观 |
| C.实业救国论 | D.民主和科学思想 |
| A.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|
| B.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|
| C.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|
| D.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|
| A.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 | B.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 |
| C.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 | D.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 |
| 国别 | 人物 | 观点或名言 |
| 希腊 | 泰勒斯 | 万物皆源于水 |
| 赫拉克利特 | 万物的本原是火 | |
| 普罗塔哥拉 | 人是万物的尺度 | |
| 苏格拉底 | 认识你自己 | |
| 中国 | 孔子 | 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;务民之义,敬鬼神而远之 |
| 孟子 | 尽其心者,知其性也 | |
| 荀子 | 人之性恶,其善者伪也 |
| 项 目 | 内 容 |
| 成立商部 | 1903年9月,清政府成立了商部(1906年将工部并入商部,改称农工商部)。 |
| 奖励实业 | 1903年11月,商部颁布了《奖励公司章程》,宣布:“朝廷重视商政,亟宜破除成见,使官商不分畛域,合力讲求,庶可广开风气”,凡能集股五十万元至五千万元经营工商业者,加以七品至头品顶戴。 |
| 废除科举 | 1901年8月,清政府下令从1902年起,科举考试不再用八股文。 清政府令自1906年起废止科举。 |
| 广设学堂 | 1901年9月14日,上谕说:“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,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,各州县均设小学堂”。清政府还大力倡办女学。1907年颁布的《女子师范学堂章程》规定:“女子师范学堂,须限定每州县必设一所”。 |
| 编练新军 | 裁撤旧式绿营、防勇,编练新军,袁世凯的北洋六镇新军最先练成。清政府下令在各省设武备学堂,从1904年起还派留学生到日本学习近代军事技术。 |
| 政治改革 | 1906年9月1日颁布“预备仿行宪政”谕旨。1908年7月8日,清政府颁布了《各省谘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》,到1909年10月中旬,全国有16省的谘议局相继建立起来了。 1908年8月27日颁布的《钦定宪法大纲》。 |



| A.新古典主义 | B.浪漫主义 |
| C.现实主义 | D.现代主义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