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.16:9 | B.23:9 | C.32:9 | D.46:9 |
A.1000 mL, 212 g | B.950 mL, 201.4 g |
C.500 mL, 286 g | D.任意规格, 572 g |
A.①③⑤ | B.③④⑤ | C.①②④ | D.①②③ |
A.质量 | B.电子总数 | C.原子总数 | D.密度 |
A.m/9 | B.9m | C.2m | D.m/2 |
A.FeCl2 | B.AlCl3 | C.MgCl2 | D.CuCl2 |
A.10 mL 1 mol/L Mg(NO3)2溶液 | B.5 mL 0.8 mol/L Al(NO3)3溶液 |
C.10 mL 2 mol/L AgNO3溶液 | D.10 mL 0.5 mol/L Cu(NO3)2溶液 |
A.化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科学,化学的特征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|
B.化学是在原子、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一门自然科学 |
C.化学注重理论分析、推理,而不需要做化学实验 |
D.化学家可以在微观层面操纵分子和原子,组装分子材料 |
A.观察(得出CO2的物理性质)→分类(预测CO2的物理性质)→实验(观察实验现象、验证预测) →比较得出结论,对于异常现象再预测,再实验,再验证 |
B.分类(预测CO2的物理性质)→观察(得出CO2的物理性质)→实验→比较并得出结论 |
C.观察(得出CO2的物理性质)→实验→分类(预测CO2的物理性质)→比较并得出结论 |
D.实验→分类(预测CO2的物理性质)→观察(得出CO2的物理性质)→比较并得出结论 |
A.金属钠可以保存在少量水中 | B.金属钠是银白色,但露置于空气中会变暗 |
C.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的 Na2O | D.钠投入CuSO4溶液中可观察到有红色物质析出 |
A.铁与氯气 | B.稀HCl与硝酸银溶液 | C.钠与氧气 | D.钠与水 |
A.表示物质质量的单位 | B.表示物质数量的单位 |
C.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 | D.既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又是物质质量的单位 |
A.8g CH4 | B.9mLH2O | C.5.6LO2(STP) | D.0.8molH2SO4 |
A.新制氯水中只含Cl2和H2O分子 | B.新制氯水只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但不褪色 |
C.氯水经光照有气泡逸出,该气体是 HCl | D.氯水放置数天后 pH 将变小 |
A.NaOH溶液保存在带橡皮塞的试剂瓶中 | B.漂白粉可露置于空气中保存 |
C.新制氯水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| D.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|
A.碱—①④ | B.盐—①⑥ | C.混合物—①③⑤ | D.纯净物—②③ |
A.不慎洒出的酒精在实验台上着火时,立即用水扑灭 |
B.金属钠着火时,立即用湿毛巾扑灭 |
C.大量氯气泄漏时,迅速离开现场并尽量向高处撤离 |
D.稀释浓硫酸时,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|
A.2L SO2和2L CO2 | B.0.2mol H2S和2.24L HCl |
C.标准状况下1mol氧气和22.4L水 | D.9g水和标准状况下11.2L CO2 |
A.熔点低 | B.硬度小 | C.密度小 | D.很活泼 |
A.7.8% | B.8% | C.大于 8% | D.小于 8% |
A.表面迅速变暗是因为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过氧化钠 |
B.“出汗” 是因为生成的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表面形成溶液 |
C.最后生成的白色粉末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 |
D.该过程的所有变化均为物理变化 |
A.浓硫酸 | B.饱和食盐水 | C.浓氢氧化钠溶液 | D.稀盐酸 |
A.22.4L N2含分子个数为 NA |
B.标准状况下,44.8L Cl2和 HCl 的混合气体中含分子总数为 2NA |
C.标准状况下,12.8g O2中含有 O 原子数为 0.4NA |
D.物质的量浓度为 0.5 mol·L-1的 MgCl2溶液中含有 Cl-个数为 NA |
A.体积: ④<①<②<③ | B.质量:①<④<③<② |
C.密度: ④<②< ③< ① | D.氢原子数:④<②<①<③ |
A.1:2:1 | B.1:1:2 | C.4:3:2 | D.1:1:1 |
A.腐蚀品 | B.爆炸品 | C.有毒品 | D.易燃品 |